中国工业变革振兴的60年
回望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展现的是亿万人民战天斗地,求发展、求变革、求振兴的生动画卷。60年执著不懈地艰苦奋斗,我们走过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峥嵘岁月,使今天的中国站在了实现千年强国之梦的新起点上。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这60年中,由于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质所决定,工业成长和工业化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因此,回顾和总结1949年至2009年60年中国工业变革振兴的历史经验,实际上就是重温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逻辑。
发展的历程:工业观念挣脱思想禁锢
中国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追求始于1919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而真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则始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60年来,中国为思想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直至今天,仍然需要新的思想解放。
国家建设的火热年代。1949年是以“解放”载入中国历史的纪年。实际上,1949年的国家解放是1919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并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运动的产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那个年代,“破除迷信,打破常规,向科学进军”成为激发人民热情的有力口号。经过短短 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基本医治好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创伤,整个中国进入了一个 洋溢的火红建设时期。195 年至1957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开启了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伟大历史。国家解放所激发的思想解放唤起了万众一心的建设高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第一个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时期,其建设成绩为此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1958年开始的 年,因违背经济规律而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和紊乱,以至于产生极大的经济困难。随后的几年(196 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实质上是迷途知返,中国经济大体恢复了元气。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越来越成为不允许有丝毫怀疑的信条,理论与中国现实的严重背离,加之错误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路线的蛮横推行,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民经济走到了“濒临崩溃”的危险境地。
思想解放的强劲动力。20世纪70年代下半叶,“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开始了具有伟大意义的思想解放历程。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思想解放不再是从意识形态理想出发,而是实事求是地从解决最实际的经济和社会现实问题出发,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认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这一认识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贫穷是最大的敌人,创造财富是最迫切的要求。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政策选择。1992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当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思想逻辑上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计划经济基于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而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则基于追求个体财富的微观动力;前者的运行直接基于对社会总体目标的关注和追求,后者的运行则是将社会总体利益的实现基于对个体利益的关注和追求。允许和鼓励微观主体更主动和自由地追求个体财富,确实能够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导致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
科学发展的观念升华。思想解放的意义不仅仅是摆脱禁锢,而更在于与时俱进。思想解放使工业文明特别是工业社会的经济效率原则在中国得到实现,激发了巨大的生产热情,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喷发涌流。在基于现代财富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制度下,追求财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负责精神,即意味着准备承受压力和竞争,自力更生,自强自尊,而且追求财富也应该和必须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意味着财富形成过程中的个体行为也要具有对相关利益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它要求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过程不仅只对个体是可以持久和代际相继的,而且应该和必须是对社会、世界和人类也是可持续的。因此,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在经济发展观上必然表现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同时,实现社会意识的提升。21世纪,在经济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面临新的挑战,党中央提出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的新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义,发展的价值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大量涌流,而且是创造和追求物质财富过程的文明有序,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良性互动。总之,发展的价值是物质富裕条件下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是经济强盛条件下社会的文明、正义与和谐,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同自然友好相处从而能够世世代代获得大自然的持续恩惠。
变革的道路:工业改革开放领先全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如果说在思想上是不断追求解放,那么,在行动上就是在体制、战略和政策上不断寻求变革道路,而工业是变革行动最前沿的经济领域。
难以持续的计划经济。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通常被称为“计划经济时期”。其实,准确地说,应称为“追求计划经济理想而不得实现并屡受挫折的时期”。计划经济是由理论推演而产生的一种理想经济制度。按照这种理论设想,整个国民经济可以在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由一个集中决策中心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实现全社会“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运行和发展,不仅可以完全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危机,而且可以实现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快的发展速度。计划经济的理想尽管是诱人的,但是,在现实中却不可能满足计划经济运行的条件,所以,对计划经济的追求总是事与愿违。与计划经济相一致的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封闭性,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体制特征不仅是高度指令性计划的,而且也是完全对外封闭的。
改革开放的艰难突破。1978年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元年”,是新中国变革道路上的历史分水岭。那一年,突破旧体制的“遭遇战”首先在农村开始。农村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成效,给工业改革以极大的启示:必须突破计划经济羁绊,成为工业改革最初的意识起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在计划经济体系中为市场经济撕开一道缺口。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从农村转向城市,工业改革(企业改革)成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阔步迈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无论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农村乡镇工业企业在计划体制的夹缝中顽强地成长起来;无论是对外贸易管制的逐步缓解,还是允许和鼓励外商投资成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和探索改革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都是在旧体制的封闭结构中打开一个又一个缺口。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工业实践的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所推动着的历史变革。当“发展是硬道理”、“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内在要求的变革因素不断聚集,并形成对经济体制变革的强大驱动力时,一个彻底变革的新时代就到来了。
石破天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是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方向终于彻底明朗的划时代年份,在此之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必须走市场经济的变革道路,就成为一个全民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外开放、走向国际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制度前提。1997年,是结束短缺经济的标志性年份。市场经济具有解放生产力的极大推动力。如果从1992年正式明确了走市场经济道路算起,那么,仅仅经过了短短5年的时间,中国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 0多年的普遍“短缺”现象,越来越多的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甚至出现了生产过剩以及市场需求约束经济增长这种典型的市场经济现象。这表明,中国的计划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市场经济已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一个如此深刻而巨大的制度变迁过程,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社会震动就实现了决定性的跨越,确实是一个奇迹。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的过程中,中国工业保持了稳定而快速的增长。与其他所有部门相比,工业成为改革和开放最前沿、最彻底的领域,因而工业自身也成长为中国经济各部门中国际竞争力最强的部门。这就使得中国有能力和有条件全方位地对外开放,并勇敢地进入经济全球化的“竞技场”,全面接受全球化竞争的国际规则,与国际强手共舞,向世界强国迈进。
走向经济全球化。2001年,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全面接受经济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及国际投资原则,并将全方位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如果说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是走向全球化,那么,很少还有哪个事件比中国的对外开放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加深远而广泛。如果没有中国的开放,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隔绝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经济全球化就不可能真正成为现实。而中国的开放使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完全改变了模样,并且让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都切身感受到日常生活所受到的真实影响。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对外开放的实质是中国打破封闭经济体制的变革,那么,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
工业变革对改革开放的贡献。历经60年艰难曲折的变革实践,一个1 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家在一代人的生命周期所发生的如此巨大而迅速的变迁,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而在这一巨变过程中,凡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变革实践,工业几乎都走在各领域的前列。60年来,工业一直是生产力最活跃和变革最迅速的领域,工业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革命性驱动力,这不仅发生在城市,而且深入于农村;不仅体现在物质创造上,而且反映在制度演进上;不仅具有坚韧的突破性,而且具有普遍的扩散性。工业所创造的变革力量在60年历史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工业改革不仅率先解决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体制问题,而且在解决世界共性的工业政策问题上也在做出重要的贡献。不仅如此,工业变革还发挥着推动和激发其他相关领域进行变革的重要作用。例如,工业改革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市场管理和管制制度、环境监管和保护制度等,要求交通运输、内外贸易、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就业管理等制度都必须进行彻底改革,甚至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工业变革也发挥了突出的促进作用。总之,工业变革的历史推动力是极其强大的,工业变革的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刻的。工业变革强制性地要求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相互促进;工业变革的启动,必然拉开所有领域变革的闸门,整个国家变革的洪流浩浩荡荡,势不可当。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现实表现。
振兴的成就:工业发展支撑强国之梦
解放思想,实现变革,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中华振兴的富民强国之梦。新中国60年的奋斗,为的是摆脱“一穷二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国人民享受小康社会的富足和福利。而这一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中心内容,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工业化是中国60年振兴之路的主题。
初步奠定工业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初,仅仅用了 年时间就基本恢复了因战乱而破坏的国民经济。从195 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开始,中国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进口替代战略,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引进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最初的基础和中国工业经济体系的雏形。
加速工业化的辉煌时代。从1978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以来,中国进入了加速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所取得的工业发展成就是空前的,工业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实力显著提升的关键力量。
首先,工业发展机制的变革使工业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的引擎。1978年以来,工业体制和发展机制率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工业增长。1978年至2008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1.98%,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从各类工业品制造业,到采掘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的整个工业生产链的全面成长和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这 0年的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化差不多走过了先行工业化国家200年至 00年的历史。中国经济因此而经历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次,工业化迅速推进奠定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工业利用低价格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行竞争,迅速扩大了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规模。尽管这样的增长方式具有众所周知的高消耗和高代价局限性,但是,其历史贡献是不容否定的。在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中,中国工业品具有“势不可当”的市场渗透力和规模扩 ,许多工业品的“中国价格”具有横扫国际市场的强大冲击力和消费者亲和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工业竞争力的整体格局。当然,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够强大。迄今为止,中国工业竞争力仍然主要依赖基于低价格要素的比较优势,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仍然明显不足。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 0多年中国工业的长足发展历史性地改观了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状况。
第三,工业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在现阶段,几乎任何重大经济和民生发展规划的实际作为,都必然体现为需要加快工业发展特别是扩大工业投资,或者必然体现为企望发达工业的支撑,例如,发展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都必须以发达的工业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工业精神(效率原则)、工业管理(企业化管理)、工业改革(自主)、工业竞争(反垄断性)的成效,为其他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的借鉴;其他领域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大多汲取了工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要经验。
最后,工业发展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短短 0多年的工业成就,将中国从“落后国家”变为“经济大国”;从“贫穷国家”变为全世界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从国际自由贸易的被动接受国,变为国际自由贸易的积极主张和捍卫国。强有力的工业实力,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形象,增强了中国的国际谈判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使中国获得了近代以来从未受到过的国际尊重。
远未走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0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工业化的道路还远未走完。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是:在总体上循着世界工业化的路径持续推进。中国工业化不可能逾越世界工业化过程所须经历的各主要发展阶段,也难以另辟蹊径实行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工业技术路线,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世界工业化的技术模仿、扩散、延伸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化又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世界工业化版图巨大变迁的过程。目前,尽管从经济产出的构成看,中国的工业已经占有很高的比重,似乎已经到达工业国的标准,但是,从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看,农业仍然占很高比重,农业劳动向非农产业主要是工业转移的过程还远未完成。再从经济发展的实质内容看,现实的国情则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巨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和长远的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高度依赖于重化工业的长足发展。只有发达的重化工业,才能解决中国的城市化、交通运输、国土整治、资源开发,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国土治理,以至国家安全、民生福利等问题。所以,发展更为强大的工业,仍然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正如不能逾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不可能逾越工业化未尽的必由之路。
总之,60年的中国工业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得以享受工业文明的福利,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从这一意义上说,工业化不仅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且也是最大的民生事业。工业发展的民生意义更高于强国意义,将成为中国工业化新阶段的显著特征之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来源:大江-江西 )
灯盏花产业未来发展哪些是云南省特色植物药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效果如何
- 上一页:去年11月份韩国建筑业订单增长108
- 下一页:产业联动加速创新模具业发展新趋势
-
吴彦祖餐馆三口亮相,妻子瘦过头太男相,女儿正脸曝光太混血了
即使在多元中国文化吻合的汤姆·克鲁斯,着装格调依然显出凸显的格调差异...
2023-11-16
-
高油价“我家”?“三桶油”市值,一天蒸发近千亿!21天狂揽15板,这只股今天却跌停!芯片板块,逆势上
如今,A股零售商几大主要期权频发随之而来同化。受国外大宗品价位大跌受...
2023-10-17
-
投资者提问:公司治超非现场执法机构方案是否已经应用在项目上?
股票市场提问:新公司治超非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方案是否是已经应用在项目上...
2023-10-11
-
房屋粉刷 半包应该注意哪些
现阶段,许多人在装潢房子时可能会可所选择半包装装潢。半包装潢是指地产...
2023-10-09
-
西媒:曼联计划20万欧元出价报价切尔西后卫,但遭到拒绝!
黑池班霸南安普顿乒乓球乒乓球队的丹麦大前锋雷昂·吕迪格的协议书将在本...
2023-10-07
-
@一孩二孩三孩的仔,这堂课很有料,专家面对面教你怎么带娃
孩童 日常医疗 双亲校外6月末主题教学 不少新手爸妈常常感慨 陪伴糖果要学...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