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搭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详解:
1、道可道非常道。
白话:道可以言说,就不是自然而然、恒常不变之道。换言之,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言说的。圣贤弄出来的所谓的道,都不能长长久久的,迟早会走向它的反而。
阐述:“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拆解“道”这个字,下面是“辶”,谓之龙,中间是个首,取龙首之意。老子的“道”是永恒的、本质的、最为根本的,一切都是由它衍生的。
而道在当时来说,最少有三层含意。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道;二是称道、说道、娓娓道来的道,就是平常讲的概念、名称;三是道德经通篇要讲的道。
可道。即可道之道,也就是可以称谓、言说、描述、概括的道。可以言说的,可以用言语表述形容的道是什么呢?众人一般认为是前人留下的大家正在使用的经、术、政、教(当时社会上的教课书)之道也。而这些道,圣贤都说出来了,总结归纳出来了,老子怎么可能再去拾人牙慧。所以老子抬头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非常道。即非自然而然、恒常不变之道。老子认为,当时社会通行的道或者讲是说教,不是自己所要讲的道,也不是永恒的、本质的、根本的道,那些都是统治者根据需要和可能臆造出来的。常道是无欲的,常道就是要统治者少些欲念,少些烦恼,用清静来孕养精神,要无欲养神;常道是无为的,就是统治者不要老想着大展宏图,大兴土木、开疆拓土,要爱惜民力,不扰民,懂得休养生息,就是无事安民,就是不要政令频出,朝令夕改,让百姓无所适从;常道是无形的,就是为人为政,要懂得含光藏辉,韬光养晦,要灭迹匿端、销声匿迹,不要炫耀显摆,善守拙。如此种种。常道无欲无为,无形无声,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称呼,不好言说,故言不可道也。后面章节老子会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2、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可以轻易形容说出,命名定义的概念,不是真正的、本真的、永恒的概念名称。都或多或少掺杂个人主观的意念在内,从而失去本真。真正的道,如果可以象古圣先贤那样制定出来,供万民遵循,那么这个道一定不是正真的道。道是莫名其妙的,很难形容说出它的玄妙。
阐述:名。在当时的社会,至少有三层含意。一是尊崇、崇尚、显赫,如名相、名将、名士等,如富、贵、尊、荣等之名,这些都是时人所追求尊崇的;二是形容、定义、命名,给个称呼;三是道名。这儿省去了个“道”字,自然也就有两层含意,一是给道定个相名,一是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道,很神气。老子在这非常隐晦地指出,圣贤定义出来的道——经、术、政、教这些东西,名气很大了。老子也毫不客气指出,“名可名非常名”。
可名。可以命名,可以形容,可以定义;可以彰显,可以流芳百世,可传万世名;同时,包含反诘,可以吗?道真的可以让自以为是的人类来命名吗?那些圣贤的道,真的可以流芳百世,长长久久吗?实际上是以偏概全,漏洞百出,如果继续使用,会将万民引入黑恶深渊的。意思是不可名也。
非常名。即非常道名,就是说,自然而然、恒常不变之道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命名的。那些圣贤定义出来的道,那些似乎很完美无缺的道,都不是自然而然、恒常不变的道名,这些流行的道,看似尊崇彰显,是不可长长久久的。那什么才是自然而然、恒常不变的道名?老子认为,常名如婴儿之未言,他明智未开,懵懵懂懂,无欲无念,保守本真;常名如鸡子之未分,雌雄不明,保持本初;常名如明珠在蚌,美玉处石,没有分别,内虽昭昭,外如愚顽。所以真正的道,很难形容,很难定义,那不陷入不可知论吗,非也!我们可以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不妄加定义,不自作聪明好了。不妄加定义,不是不定义。老子还是要给个定义的,也就“无”和“有”。
、无名天地之始。
白话:用“无”来命名、表述、形容天地的根源与初始。无是道的特征,也是道的名相。无,说穿了就是什么都不是。
阐述:无。何谓之无者,太虚之境也。大极为无,大到无穷大,便是无;小极为无,小到不能再小了,也是无。无名。无名者,即道无名,也就说,道最为彰显特征就是无,道无形,故不可名也。所以就用无,做名相或者说道无名字。天地之始。天地最初始、本真的状态,那么天地最初始最本真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无,就是道。
4、有名万物之母。
白话:用“有”这种状态,来命名、描摹为万物的母本。
阐述:有。有就是孕育,就是生机,就是母体。无不是真无,无中蕴含有。有名万物之母,就是用“有”来描摹天地含气孕育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无是道的根本,有是道的生机,这就是老子想表达的“道”。
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白话:所以用永恒之“无”的境界,努力地窥探道的奥妙。常无,永恒的无的境界或状态。欲,努力,竭力。妙,少女也,不枝不蔓,借指本真,纯洁的状态。
阐述:常无,是老子描摹人摒弃杂念虚之又虚的一种空灵活境界。欲,跃跃欲试也,努力也。很多注家解读为欲望,实为不妥也。常无,本身已经包含了无欲之意,老子惜墨如金,绝不可能累赘。妙,要也,本真也。人若能摒弃杂念,处于虚之又虚的空灵活境界,则或灵光乍现,有机会洞察,窥探到道的本真之一斑。
6、常有欲以观其徼。
白话:用永恒之“有”的境界,努力地窥探道的交接。
阐述:常有是老子描摹大道孕育万物时的状态,是从空至实的一个过渡,人类持“常有”之境界,跃跃欲试,观察阴阳交融诞生万物的那种生机。徼,归也,千变万化最后的归宿,探索出隐藏在变化后面的不变的规律。
7、此两者同出而因为农民上楼不积极异名,同谓之玄。
白话:“妙”和“徼”都是道所生而名相不同,同称作变化之“玄”。
阐述:两者,谓妙、徼也。同出者,同出道也。异名者,所名各异也。玄,变化也。
8、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变化来又变化去,这就是众妙的门道,即大道也。
阐述:变化是从孕育、诞生、发展、壮大,再走向衰老、消亡,然后又重新孕育、诞生、发展、壮大,再衰老、消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永不停止。这就是了解和掌握众妙的门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综述;
在第一章,老子开门见山提出了“道”的概念。不过,老子是用否定的形式来确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我要讲的道,不是所谓先贤大能时常挂在嘴边的道,但凡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恒常的大道,对于大道,人是无法穷极它的。而可以命名、定义的,只能是部分、局部,正如盲人摸象的结果一样,各人对自己接触到的“大象”深信不疑,因此,“常名”不是我们能够命名的。
说是不能命名,老子还是命名,提出“无”、“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老子的聪明过人之处。接着又提出“妙”、“徼”、“玄”。
其实,《道德经》并不难懂,关键是要把握他所使用的概念,然后才能进入他所营造的境界。
道,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根本和核心。老子之所以从众多的汉字中挑出这个字,肯定有他特殊的意义。人乃万物之长,会思考,这是天地给人最大的禀赋!道字从首从辶,首是头脑,辶是行走的意思,合在一起,意思是脑子在运行。所以从字面上讲,道就是我们思考人生、世界和宇宙的过程。老子认为,这就是人类最大的道。人认识了宇宙自然,从而适应她,利用她,以便让自己过得更好。
可在人类诞生前,宇宙已经存在数百亿年,一直在运行,所以老子认为,道在先。人类出现后,道才让人拥有这样的禀赋。因此,老子认为道是独立自在的,是至高无上的,是无往无来的,是不死不灭的,是永恒不变的。
人类会思考,所以慢慢地就发现了道的存在。但道在先,人类在后,而且宇宙自然实在太大,人类只能观察到一小部分,所以认识上就会川AM7590有局限性,永远无法穷极一切。
然而,人又很自信,想认识宇宙的最终真理,所以会一代又一代的人锲而不舍地探索,认为总有一天,会接近那个大道,并且与之同为一体。
可惜遗憾的是,由于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性,当我们百分之百认为是正确的,大多数人也认可的时候,往往是错误的、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偏离大道越来越远的,所以人类会生出无限的烦恼与痛苦。
有了痛苦与烦恼就要寻求解脱,所以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语言与概念的局限性、认知上的片面性,而时时反观自己,也许,真正的大道就会呈现在我们自己的面前。
正因如此,老子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毕生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一个有别人常人的角度,让人类认识宇宙、人类,这就是《道德经》。
首先,老子认为,宇宙的大道是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那么我们使用的那些概念也就无法用来思维宇宙的大道了。
然而,人类又想认识这个大道,又不得不使用概念来思考。所以老子摒弃一些概念,自创一些概念,如 “无”、“有”、“名”、“妙”、“徼”、“玄”。
老子最喜欢“无”。无,用我们的认知来说,表示一种什么也没有的真空状态,老子用来说明天地还没有生出以前的境界,认为天地是从那“无”当中生出来的,无就是大道。
“有”,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它表示一种正在孕育着的生机状态,用来描摹万物还没有出生以前的境界。万物是从“有”当中生出来的,所以代表的是万物的母亲,也是天地生出万物的大道了。
这样一来,道就是一种无的状态,又是一种有的能力。她的本源什么也没有,但却可生出万物来,这就是道。所以,道,既在万物之外存在,又存在万物之中。
所以,我们常常采取“无”的状态去体认大道的妙,道的简单清爽。因为大道的本始什么也没有,只是包含着无限的生机而已。那么要看到大道,就得放弃掉我们人类的杂念和偏见,达到一种虚无的状态,然后才能观察到那真正的大道的奥妙与本真。同样,我们常常会采取那“有”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边际,而“有”正是大道孕育万物时状态,是从空至实的一个过渡,常看到的是阴阳交融诞生万物的那种生机。
我们知道大道与万物的关系,大道本真为无,无生有,有生天地,天地诞生万物,这是大道阳的一面。万物要回归天地,天地要回归到有,有要回归到无,这是道阴的一面。道就是这样“玄之又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一阴一阳之谓道。
根据《道德经》的说法,宇宙的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便是大道,一是什么不知,二是天地,三是什么不知,万物自不待言。一和三,没有具体形象,不好把握,只有体会。
如何体会呢?一在天地之先,是天地的本始;三在万物之先,是万物的母本。那么,只要进入到天地的本始“常无”状态,也就可以观察到了这个“一”了。而这个“一”又是道生天地万物的开端,所以称之“妙”。妙字从少从女,即是纯洁天真的少女。
同样,只要能够进入到万物的母本“常有”的状态,也就可以观察到那个“三”了。而这个“三”又是能够创造万物的根本,并且贯穿支配着万物,所以之为“徼”。徼音同“交”,即交际、交接、交媾。大道从少女变成了母亲,可以生儿育女,组成家庭了。
所谓“常无”的状态,也是一种永恒的无,或者叫“大无”。通过这种忘掉了自我一切的“大无”,我们就能够观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一”;所谓“常有”的状态,也就一种永恒的有,或者叫“大有”。通过这种包容万物一切的“大有”,我们可以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三”。
其实,无论是“妙”还是“徼”,都只是一种对于宇宙大道在某个状态的把握和描摹而已,所以还不是概念,是“名”。只不过它们所表现的状态有着先后的差别,妙在前而徼在后,所以概念的名相也就有所相异了。就好比说,先有少女而后有母亲,先有天真后有人事。
但是,无论是少女或母亲,她们都是女人人,只是由于年龄或者职能的不同而名称有所不同罢了。同样,无论是妙或徼,它们都是大道,只是由于先后或者方式的不同而名称有所不同罢了。或者确切地说,妙和徼都是由大道中生出,都是对大道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就都可以称之为“玄”了。
“玄”字最早见于金文,像拿住线丝的两头在搓绳,有旋转变化之意。“玄”常作为对天的描摹,如“天玄地黄”中的“玄”,有遥远、看不太清之貌之状态,有的注家便将“玄”解释为天。我认为既然老子把“玄”拿来作为一个名相概念,那一定是指它本义,即旋转变化的意思。
第一章开宗明义,老子给我们揭示了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和阶段:大道通过“妙”而产生了“ 无”,从而有了天地;天地通过“徼”而孕育了“有”,从而有了万物。这整个过程靠一个字“玄”来支配。
共 487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道德经》是老子毕生智慧的结晶,与《易经》一脉相承,其地位丝毫不亚于《论语》。可惜,真懂者实在太少。不论是《易经》还是《道德经》,都因其晦涩难懂,加之被历朝历代占卜算命者阉割,在普通老百姓眼中,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几乎成了玄学。而《论语》却大行其道,妇孺皆知,实在为老子这位大智者抱屈。玉峡耕牛试图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解读,让人一见就懂,一学就会,从而撩开《道德经》神秘的面纱,露其真容芳姿。【 叶雨】
广州白斑疯医院鹤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得了厌食症怎么办
- 上一页:邪御天娇绝世邪神888搭配
- 下一页:跑遍了社保中心各科室搭配
-
千万绝不会再傻傻被小人欺负了,用好这3招,你才会越来越厉害!
都从场上,有人实是最令人烦恼的 不是要想到很多实习,而是要和很多 不更...
2023-09-16
-
赵露思晒与友人游玩照!扭腰脚踏胯身材婀娜,紧身裤勒出细长大腿
近日,女星杨露思在社交平台登出了一个大和好友出去玩的相片。相片中的换...
2023-09-06
-
2022年家居风靡一时趋势
人性化个性化。全屋个性化已迅速视作家装边缘化趋势,全屋个性化可以根据...
2023-09-05
-
高考答题卡的“传奇字体”火了,阅卷导师:真想给满分,视觉盛宴
章节 虽话说那时候西南方高考过去10天了,但是这个最终光阴的入学仍然没有...
2023-09-04
-
职场很难以忽略的10件小事
1.怠惰有调谐,件件有回音 这是我真是道不管是在岗位还是社会生活中,一个...
2023-09-03
-
“健康小屋”安家店面社区,岛城居民可以就近自助查体
名记者 台雪超 在面包店、活动中心新设“身心健康房子”,不便邻近地区随...
2023-09-02